邁向碳中和
慈心未來20年使命 2023 / 11 / 30 6861

【前言】

慈心基金會至今(2023)已邁入第26個年頭,創辦以來,秉持創辦人 日常老和尚「光復大地、淨化人心」的精神,帶動台灣有機、種樹、蔬食、淨塑的推廣與實踐,也逐步拓展到海外。

然而,隨著全球氣候、環境、科技、社會劇烈變動,永續成為顯學,ESG已是企業勢必要走的路,在此趨勢下,慈心未來二十年的使命是什麼?該如何迎上全球趨勢,持續淨化人心、守護環境與生命?為此,慈心基金會啟動了一系列演講,邀請大家一起學習觀察全球趨勢變化,共同思考我們與下一代的未來!

這一場請到農業部農糧署農業資源組黃俊欽組長談談目前溫室氣體排放現況、淨零排放的國家政策與農業淨零排放的挑戰。

  

 

農業部門淨零排放重點措施與目標

2022年農業部於淨零大會提出減量、增匯、循環 、綠趨勢四大主軸,減量部分農業部門預計2040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50%,包括水資源運用、精準施肥,節能機具的使用。很大的挑戰是不只化學農藥減半,化學肥料也要減半,於產量不變原則下,是很大的挑戰,要思考很多方法,包括資源如何循環運用。

 

農糧產業淨零排放政策

1. 減量 

首先需要建立減量資訊,針對農產品銷售前做碳盤查,也包含有機農產品。未來企業*ESG非常需要,工商業部門被要求都要做碳盤查,因為金管會要求每個公司要做ESG報告,且做完碳盤查。農業上怎樣做低碳栽培模式,列舉如下:

(*ESG:分別是環境保護(E,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Social)以及公司治理(G,governance)的縮寫,是一種新型態評估企業的數據與指標,ESG代表的是企業社會責任,許多企業或投資人會將ESG評分,視為評估一間企業是否永續經營重要的指標及投資決策。)

 

◆ 水田長期湛水造成甲烷排放,國際上有做灌排管理,可以有效減少甲烷排放。未來可以偵測土壤溼度多少去做灌排,智慧水門的設計。

◆ 不焚燒稻草,因為焚燒所造成不僅是溫室氣體排放,還有空汙PM2.5微浮粒子,使用稻草分解菌取代焚燒,則給予空汙碳權。

◆ 四期稻作改種三期,水稻碳排放量比重大,另一期改種雜糧作物減少排放量,但要在糧食安全原則下做合理計算。

◆ 推廣豆科植物,提升固碳效益。

◆ 產銷履歷正確使用農藥,減用肥料實質有減排效益。  

 有機友善是最重要推動減量的效益:有機農業是重視生產、生活和生態特性的產業,其操作農法相當注重農場自製堆肥,或使用有機質肥料來增加農地土壤的有機質,以及種植可保護土壤的覆蓋作物,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並提高農地碳匯,透過精準施肥,用緩效型肥料減少氧化亞氮的排放。


 

◆ 農業生產機具設備電動化:環境部修正公告環評增量抵換在2023年一月已通過,只要汰換舊的燃油農機,提高補助金額。也通過使用電動農機汰換舊燃油農機可換算碳權。一台割草機有三噸多的碳權,比電動機車還多,抽水馬達有11噸碳權,目前電動機具農糧署補助一半,另一半亦可尋求企業出資給農民,取得碳權,將考量如何運作方便,讓減量效益達到最大。預計2040年農機全面電動化。符合淨零政策之農業機械包括有:電動化省工農機:中耕管理機、農地搬運車、田間搬運機、葉菜收穫機等降低碳排放的機械。免耕式種植機械包括:雜糧不整地真空播種機、免耕播種機、覆蓋作物滾壓機等可減少碳釋出的機械。

◆ 碳匯農機為解決缺人力與推廣精準施肥,有一種可變式施肥機械,附在插秧機上,可偵測肥力狀況,給施肥量。關於農友頭疼的除草工作,也從日本引進鋪設紙膜的插秧機,改良場試驗結果覆蓋後抑制雜草生長的效果非常好,省掉機械除草燃油減少碳排,是有效減排。希望未來可與企業合作紙的部分,預期農友可降低紙膜費用,也可推廣給慣行農友。

  

 

農糧產業淨零排放政策

2. 增匯
草生栽培:針對國際上有效的管理模式,提到覆蓋草生栽培,都可以有效增碳匯量,是否可以有累加碳匯效益,目前在做科研計算,這樣,農友就可以透過操作模式取得碳權。

◆ 綠肥:種植綠肥增加土壤肥力減少施肥量,綠肥生物質量高,根系比較健壯,留在土壤的有機質含量高,讓綠肥更增加碳匯效益。目前有跟坪林淨源茶場合作針對茶樹的草生栽培來監測碳匯效益,也有企業一起投入。

 

◆ 生物資源再運用:包括微生物與有機資材使用、稻草現地掩埋,都可以有效增加碳匯量。但是水田二期在浸水狀況下是否會造成甲烷排放要精算看是否效益比較好,或是割水稻的時候地上部以上多少公分割除,留下多少的生物質量在土壤裡,碳匯量或排放量的效益會最佳。另外就是有機質肥料與微生物肥料的使用,希望可以讓有機質多些到土壤裡。

有機質肥料大約50%是有機質,而有機質裡約有50%是碳,只要把含碳量固化,就會有碳匯的效益,才有可能達到千分之四的目標。曾經估算過50萬公頃,每年每公頃都補助兩萬塊有機質肥料,剛好一百億,政府不可能有這麼多預算,希望企業投入買來給農民使用,未來碳權算給企業,可行與否,我們會用MRV(科學性的量測/監督方法)的模式計算出來,這是未來的模式。

 

農糧產業淨零排放政策

3. 循環 
整個循環分成兩部分,一個是生物性一個是非生物性。非生物性如覆蓋雜草的塑膠布,為省收塑膠布人力,農業署也從日本引進收塑膠布機械,因為環境部規定塑膠袋一定要用30%的粒料,所以再生粒料是很搶手的。過去是進口廢塑膠進來,現在農用塑膠膜洗一洗就可以當成再生材料,做成塑膠製品,洗下來的土還可以給育苗業者使用,所以任何農業剩餘資源有效運用就是一個很好的資源,包括菇類栽培的塑膠袋可再利用,木屑則可變成有機質材料或做成燃料顆粒循環利用。

 

生物性像是收穫完的稻草稈或竹木修剪枝,一定是有它的用途,所以農業生產可說是沒有廢棄物,至少可以做到燃料化,像鳳梨皮、香蕉假莖也可循環利用,竹木果樹枝可以做成燃料顆粒。果園處理修剪下來的枝條一車需花費一萬二,曾有農民不願花錢,放火偷燒被罰的案例,未來希望透過循環模式再利用,能設立生物資源回收廠,跟紙鐵回收一樣,價格比紙或鐵還好,設廠有補助,對生物質量高的地區來說很適合,比如古坑很多竹子、彰化有葡萄藤,都可以粉碎造成燃料顆粒來使用。燃燒農業剩餘資源的燃料顆粒發電,可回收賣給電廠,要解決的是如何收集及提供穩定足夠的料源。

過去燒生質燃料產生的灰也是廢棄物,要花很大成本處理,若專燒農業燃料爐渣當有機質的原料,跟雞糞混合就可以造粒使用,這樣燃料就不只燃料價值,替代燃油的減量效益還可賣給企業,例如銀合歡燃料顆粒的場域。農業資源需要再整合提供給需要的業者去做,很多企業都需要。 

 

法規調適-農地上可初級處理農糧產業剩餘資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業於111年10月26日公告「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第13條附表一修正案,於『農產運銷加工設施』類別中新增訂許可使用項目『農糧剩餘副產物集貨加工室(場) 』。允許農地建立農糧剩餘副產物初級處理場域。農地上已經可以合法建立農糧產業剩餘資源初級處理場域,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所剩餘之生物性副產物,如稻草、稻殼、竹木、果樹枝皮、花卉殘株等都能藉由集貨加工室(場),進行破碎、乾燥、造粒等初級處理,以利後續能源化、資源化及材料化,有助於農業加速邁向淨零排放。

 

跨單位合作建置農業循環-雞糞、禽畜糞再利用

有人說「有屎便是王,化糞為金。」說明好好運用廢棄物就是有效的資源,像雞糞需要經數月發酵,有人沒發酵完全就使用,產生環境問題,當研發出雞糞造粒不用經過發酵,用高溫擠壓的方式,有效率也沒臭味減少環境污染問題。

 

農糧產業淨零排放政策

4. 綠能發電

期待未來農村可以能源自主,希望能設計碳權取得或抵換,電動農機也可取得抵換碳權,實施農產品碳足跡揭露,提供消費者選擇低碳產品。措施計有:推動農業設施屋頂設置太陽能光電、推動農漁村綠能產業化,吸引民間企業資金投入,以活絡社區經濟、推動農田水利裝設小水力發電.推動農業剩餘資源能源化、公私協力建置農漁村能源自主場域,擴展區域電網促進農漁村發展。

有機農業與淨零排放

有機包括兩部分,一個是經第三方驗證通過可貼有機標章,一個是透過農業部審認的友善耕作團體,符合有機操作模式的農友,列入到有機的範圍內,輔導與環境獎勵一樣。有機操作有增匯減量的效益,現在正積極推動企業如何與有機農業結合,希望讓他們知道有機農業的好處,未來提供企業來做很好的方案。
盤點過有機農業是很符合聯合國永續的指標(SDGs) ,並有提供企業ESG使用範本,可以是產品的購置,其是團膳採用有機農產品或契作模式都可導入。推廣有機可以很多元,食農教育方面包括可以認養或直接食用,或是透過跟友善團體實地參與。 

有機農業不用化學肥料化學農藥,用有機氮肥替代化學氮肥。在2023年6月,有機農業推動面積已超過兩萬兩百公頃,在亞洲名列前茅。有機農友真的很辛苦,希望能堅持下去,我們能給農友多一些資源與鼓勵,讓有機能持續推動下去,以前電子業沒想過跟農業有關係,現在因為可以給碳權有更多合作機會。  

未來將針對有機產品做碳盤查揭露碳足跡,讓消費者知道有機農業不只不使用農藥化肥而已還是低碳排產品,鼓勵消費者選擇。有機理念就是維護水土資源,對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有幫助,符合聯合國永續指標,所以企業很需要,希望透過企業端的拉力鼓勵農友,帶動有機產業讓臺灣成為有機的國家。

 

三、農業淨零排放的挑戰

減量額度及企業ESG評估納入農業

環評增量抵換與溫室氣體抵換:農糧部分,包括電動農機已納入環評增量抵換附錄,過去乾燥爐如果是改成粗糠爐或生質燃料替代有碳權,除政府提出這些以外,企業可用專案型來申請抵換碳權。
另外也可開發專案申請,開發中需要一些科學數據,因為碳看不到,有一些科學監測方法學出來才會認定。後續還有涉及到查驗證機構,思考是否國際驗證機構導入國內碳的驗證來做結合。有機都是經過驗證的,未來如果我們有方法學把量算出來,以後有機驗證通過的農友就可直接取得碳權,這部份環境部初步回應是國內應該可以,走國際則要走國際驗證模式。

 

農業淨零減碳創造新價值

「碳錢!碳錢!」,未來碳就是錢。農業是整個未來提供商業部門碳權的一個最好的場域,希望農民除了有農產品收益以外,還有淨零排放對整個環境地球的貢獻,希望農業可以在2040年達到淨零排放,而且不只淨零排放,還能做到負碳。

 

※點我看更多農糧產業永續經營淨零排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