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未來20年使命
慈心未來20年使命 2023 / 11 / 02 1850

【前言】

慈心基金會至今(2023)已邁入第26個年頭,創辦以來,秉持創辦人 日常老和尚「光復大地、淨化人心」的精神,帶動台灣有機、種樹、蔬食、淨塑的推廣與實踐,也逐步拓展到海外。

然而,隨著全球氣候、環境、科技、社會劇烈變動,永續成為顯學,ESG已是企業勢必要走的路,在此趨勢下,慈心未來二十年的使命是什麼?該如何迎上全球趨勢,持續淨化人心、守護環境與生命?為此,慈心基金會啟動了一系列演講,邀請大家一起學習觀察全球趨勢變化,共同思考我們與下一代的未來!

首先,請到資源循環經濟台灣基金會黃育徵董事長,來談談面對地球「三高」,要如何治標又治本。

 

願景:「韌性與循環台灣」-四大「價值倡議」

四、推動循環合作,共解氣候危機

 

經貿對話是多買多賣多製造,越快越多越好,這樣只會製造更多的碳排,經濟模式沒改變,問題還是存在。

現在的合作大多是你贏我輸,消費者要便宜,就跟供應商殺價,是線性思維,循環合作的思維是大家坐下來一起尋找更好的答案。

 

 

Plans/政策藍圖:線性經濟退場,循環經濟進場

在這四個價值觀中如何規劃讓線性經濟退場,循環經濟進場的政策藍圖,分為韌性、循環度、淨零三部曲、捨我其誰、共同責任四個部分。

Plans一:韌性(Resiliency):

台灣需要成為一個韌性的國家,人類要變成韌性的人類。我們常聽說要救地球,地球不需要我救,是須救自己,地球會自救。過去三十年碳排沒有減少,持續增加,地球不需被救,源頭是人類出問題,人是始作俑者。

Plans循環度(Circularity):

Circularity是系統型的概念,回收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變成資源,這在台灣做的還不錯,政府的數據是22%,全世界約7.2% 而且逐年下降,全世界在倡議3個R回收再利用,其實不是做得很好。

 

建設高循環有韌性的社會

LE線性經濟是高度破壞性、退化性、榨取性的經濟模式,產生了六大問題,CE循環經濟是恢復性、再生性、包容性的經濟模式。

線性經濟模式有兩個現象:靠消費物質,東西只會越來越少。另一個是國際化,比如一件衣服從進口原料到穿在身上碳排當然很高。台灣只有兩個在地資源,一個是農業產生的原物料,另一個是廢棄物,增加在地原物料使用能提升我們的韌性,不用擔心原物料斷鍊。 我們大聲地喊淨零,但還是停留在現有經濟模式,引用愛因斯坦的話:「瘋子是重複做一樣的事情,期待不一樣的結果」。

 

線性退、循環進!

循環進—四大循環槓桿

1循環服務網路,2使用優於擁有,3身分與透明度,4共生網路。

目前我們面臨氣候災難、生態失衡、環境汙染、健康危害、貧富與城鄉差距問題,與線性經濟模式相關,需重新檢視。

循環經濟是一個封閉環狀,循環度最好是百分之百,未來政府將推「資源循環促進法」把廢清法與資源再生法合一,是一種不會有廢棄物的概念。不跟舊模式搏鬥,但是致力於創造新的模式,慢慢取代舊的,這就是「資源循環促進法」的概念,廢棄物與污染不會是常態。

第一個循環槓桿是循環服務網路」:現在的線性供應鍊要改變,開採、製造、消耗、拋棄的模式要結束,盡量用在地原料提高韌性,減少外部污染。

在循環服務網路觀念下,第二個循環槓桿是使用勝過於擁有。你需要冷氣機,還是冷風?擁有權應該回到製造者身上,製造者會希望產品能長久使用,所以會製造好的產品,減少物質的浪費與汙染,所以冷氣機用租的,也是循環經濟的商機。

 

「使用權」優先「擁有權、汰舊換新」

循環經濟本身就是一個恢復型的商業模式,產品服務化就是恢復型的概念,不同的商業模式有多元的選擇。例如:一位賣洗碗機的年輕人,發現業者要的是乾淨的碗,變成幫夜市攤商洗碗,就不用製造更多洗碗機。洗碗機原物料99%以上都是進口的,減少進口,台灣經濟模式就有更高的韌性;一部車平均一天只有1.5小時需要它,所以不用買車與車位。現在的產品是設計成汰舊換新的商業模式,像燈泡剛開始是不太會壞的,目前用最久的燈泡已經有150年了。

第三個循環槓桿:身分與透明度:意指廢棄物資源化。甚麼叫廢棄物?就是你不知道他是什麼身分,被放錯地方。我曾經想過推動一個平台,你不要的東西但是有用的東西,放在平台上去供他人使用,這是新的商機。

第四個循環槓桿:共生網路:一個公司不要的東西是另一個公司的資源。台灣有261家工業區,設計都是線性模式,同質性很高,排放出的東西都一樣,無法互相利用,可重新設計形成一個共生網路。比如你製造很多的廢棄熱水,環保署規定要降溫才能排掉,降溫會浪費能源,就可以將熱水提供給需要的人用。所以這四個是推循環經濟的基本槓桿,因為+2的關係,在台灣是很領先的議題。

 

循環服務逐步取代現行供應鏈

總結以上四個觀念,務實來講,循環服務網不可能完全取代國際供應鏈,但我們需要減碳的話是要補強,用區域型的概念加上全球化的供應鏈,台灣區域化供應鏈像衣服來自PET,紡織業進口日本很多PET來作紡織品,以前或許要從歐洲,區域型的循環服務網會取代現行的供應鏈,這很符合台灣的概念。

現在製造業的商業模式是靠有形的原物料,設計時就要考慮淘汰的模式是高碳排的行為,當商業模式是製造導向,然而原物料只會越來越少,企業永續與韌性都會是很大的挑戰。

循環經濟的概念是消費者不一定擁有產品,而是產品提供的服務。例如如電鍋壞了最好選擇維修,因為買新的又創造了新的汙染。仰賴無形的知識和資訊,這個資源很有趣,跟仰賴製造的資源不一樣,會不斷的累積,越做會與市場區隔越大,相較生產販賣產品,永遠是低價跟人家拚。未來製造跟服務要一起,目前經濟模式是失衡的,永遠要製造很多的產品。

 

線性退! 循環進 !

有個水澡缸水滿出來,我們現在是努力一瓢瓢拿出來,還是把水龍頭關掉?線性經濟有如水龍頭一直開著。去年和美國開海洋廢棄物的問題時談到,漁民只要漁網,漁網擁有權應該是廠商,漁民去捕魚就好,廠商負責回收漁網維修,這樣廠商會生產不易壞掉的魚網。農場的溫室等建物,被颱風打壞,農委會會補貼農民維修設施,若有人負責搭建與維護,也可以不需要擁有,只需使用就好,會改變對物質的需求,也會產生新的商機。

循環經濟不是談3R(回收、減量、重用),3R是線性概念,少壞就是好,要重新定義你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根據需求來設計商業模式,一直製造就像水龍頭沒關掉,因為背後都是利益私有化,成本公有化。

 

 

Plans三:淨零三部曲(Trilogy) 好主意 好生意 好治理

「線性」的遊戲規則

很多企業認知到外部成本很高要改變,比如:籃球打了200年後覺得問題太多,決定打棒球,但發現裁判與計分方式都是籃球的,沒有改,所以改變很困難,我們問題很多,也有很多機會重新看我們的問題,但是遊戲規則與計分方式還是線性的話很難思考。

企業導入ESG的概念,但財務報表沒改:比如任一產品,重新設計讓它可以回收,會計財務報表要跟著改。比如台糖循環建築,重新設計建築時,以建築銀行的概念,所有材料進到建築裡面所有材料當成當成材料的短期銀行,設計到可以拿來使用就是資源,比如50%(比如鋼材)隨時可以拿出來使用,折舊就只有50%,資源只會越來越少因此資源會漲。為什麼很難推動綠色金融,因為最後還是看財務報表賺不賺錢,經濟模式要改否則都是講假的。

 

好主意》循環經濟的4個概念

循環經濟的概念有4個:產業共生共享、產品服務化(使用權)、循環服務網(短距在地) 、廢棄物資產化,產生三個淨零商機1. 產品服務化- 喝牛奶不須養牛。2. 高價值循環:不要有浪費的東西。3. 系統性的合作:如打牌,上家不要的牌是下家要的。

 

好生意》循環會計、財稅、採購、金融

循環會計、財稅、採購、金融這四個要從改會計開始,因為銀行看的還是財務報表,這兩個做不到,政府可以提供財稅的誘因,循環採購方面,政府一年有2-3兆採購金額,可不可以用來鼓勵年輕人創業做循環經濟的解決方案。

 

 

好治理》轉型策略績效考核、財務報表、投資採購、人員培訓

以績效考核為例:總經理的獎金有無與淨零連結,推淨零的公司要將其反映在主管的考績內,有無培訓淨零相關人才。

 

Plans四:捨我其誰、共同責任

企業最常問的是1.循環經濟會賺錢嗎?絕對可以,會計模式改變的話2.有人在做嗎?我們面對很大的問題,但有很大的機會,可以重新改變台灣未來的定位,台灣過去都是跟隨的角色,循環經濟的背後是一個我們可以立的題目,不再是跟隨的角色。

這些事看起來很困難,同樣會看到很多機會與挑戰。很多人會覺得這些議題可能不是一個世代可以解決,但是,錯的事情要快快結束 對的事情要快快開始,否則會對不起下一代。如果不是從我自己開始,那會是誰,如果不從現在開始,那什麼時候才要開始。

 

※點我看更多面對地球「三高」 治標更要治本~循環經濟與新農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