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保公告
綠保公告 2021 / 11 / 04 2295

 「農業真的能做保育嗎?」這句話在十年前的臺灣可能還是疑問句,

但在生態保育觀念提升的今天,已是不折不扣的肯定句。

作為「綠色保育」的催生者,農委會林務局局長林華慶心中有多年累積的感觸,

也有說不完的、對綠色保育未來的深切期待。

林務局局長 林華慶

 

「綠色保育的核心精神,就是友善野生動植物的農產品品牌。」林華慶一句清晰扼要的說明背後,是許多時間與錯誤嘗試再修正的累積。

「說到綠色保育,很多人會想到官田的水雉保育計畫,但在這之前我們就已經試著在農業和保育間找到平衡。」時間倒回二○○○年,當時擔任臺北市立動物園動物組組長的林華慶,發現臺北赤蛙的存續岌岌可危,找上了在三芝種蓮花的阿石伯,希望勸說他老人家停止農藥的使用。

「但他已經用農藥幾十年,想當然爾不會因為外人說幾句就改變。」發現阿石伯對學者們的不信任,以及停用農藥後難以預料結果的不安,林華慶轉而聯繫上當時在有機驗證領域已具備相當經驗的「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希望從不同角度找到與阿石伯合作的契機。

「慈心團隊能夠更深入地與阿石伯交流,傾聽他的顧慮,更重要的是,他們向阿石伯保證,那些因為不噴農藥而被蟲吃得醜醜的蓮花,可以在他們的通路賣出去。」

看到阿石伯不做則已,一做就認真投入,林華慶更加相信,以友善農法進行生態保育的理想可以化為現實。「曾有人建議動物園直接租下蓮花田,但我認為,讓跟土地最親近的農友願意做保育,才能走得長遠。」

然而,在阿石伯自豪的將臺北赤蛙的照片放上名片幾年後,臺南官田傳來了大規模的水雉與其他鳥類中毒事件。

不使用農藥的蓮花花形小賣相不好,但因為有消費者支持讓阿石伯願意繼續努力。友善的耕作模式讓臺北赤蛙等保育動物的存續看到希望。 (攝影/林青峰)

生態與生產的翹翹板

「那時粗略估計,除了八十多隻水雉,其實還有兩三千隻的水鴨、彩鷸等鳥類死亡。」但一直與動物為伍的林華慶卻不願苛責農民。

「如果政府一味法辦農民,他們不會服氣,更會覺得為何大家只看到鳥卻沒有看到辛勤生產糧食的人,難道為了保育要讓他們都沒有收成嗎?」

因此,作為保育主管機關的林務局在中毒事件隔年,率先以補助插秧費用的方式,鼓勵農友棄用浸泡農藥的稻穀播種,避免鳥類誤食。「我們選擇先止血,再向農友們推廣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要先讓人吃飽,才有力氣做其他事。」

要先顧經濟,還是顧保育?(攝影/林青峰)

 

在確保農友的收入後,由慈心基金會規劃多場「官田水雉農田棲地經營管理計畫」說明會,宣導不施化學農藥、肥料的耕作方式,再由林務局為相關計畫背書。「輔導團隊瞭解農友們的期待與難題,而公家機關則是發揮公信力讓農友安心。」

但友善環境的農產品出現後,仍需消費者支持才能形成正向的永續循環。「當時希望為這群努力保育野生動植物的農友打造一個具識別度的品牌,後來慈心基金會蘇慕容執行長提出『綠色保育』一詞,我認為跟推行的初衷十分契合。」

踏在林華慶心上的青蛙腳印和水雉腳印,成為綠色保育標章的一部分,接著,隨著綠色保育查證制度逐步完備,實踐綠色保育的農友們也在全臺遍地開花。

不過,當綠色保育觀念的能見度增加,有個聲音也浮出檯面:「為什麼林務局要來管農業?」

希望這群努力保育工作的農友的產品因綠色保育標章,彰顯保護野生動物的價值。

 

人與保育 只有一個消費的距離

林華慶坦言:「保育是林務局的主管業務之一,但農民過去很討厭保育機關,認為穿皮鞋吹冷氣的人不懂做事人的艱苦。」但他始終相信,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育並非零和遊戲。「若我們希望農友幫大家照顧土地,那麼我們是否能一起承擔損失?」

今日的農業政策中,已確實將友善耕作的農田納入補助範圍,不過比起補助,最能支持農友的仍是人們持續地消費。「所以現在我們不只推動綠色保育,也推動『綠色消費』的觀念。」

為了向更多消費者傳遞「消費也能做保育」的精神,林務局、慈心基金會和國立臺灣博物館在二○一四~一九年間,合辦「田裡有腳印市集」,縮短了農友和消費者間的距離,也縮短了民眾和保育間的距離。「透過市集,消費者有機會瞭解只要在每次消費前多思考、挑選,就能簡單達成生態、生產和生活的三贏。」

在林華慶的心中,臺灣綠色保育的未來,是當農田裡出現動物時,農友們會覺得驕傲自豪,消費者感到與有榮焉且不間斷地支持,動植物們展現滿滿的活力與人們共享這塊土地。

「只要願意,我們離保育真的不遠。」林華慶堅定地下了這樣的註解。

※文章來源:綠色保育農業故事《我們的友善 他們的家》

※認識綠色保育農業故事集→以四生精神開啟農地友善耕作的寧靜革命

生產糧食的田,也是小動物的家。

包一個紅包給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