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活動課程集錦
慈心活動課程集錦 2019 / 06 / 14 2558

慈心基金會四月份前往拜訪的麗江健康與環境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麗江中心)團隊,在創辦人鄧儀歷經30餘年、積累了豐富的行動經驗與反思,創建了“內生式項目管理”(Endogenous Project Management)的理論和工具。除了在農村推展專案,麗江中心近年來也致力內生式發展模式的推廣與培訓。慈心夥伴此行有幸參加麗江中心舉辦的「第四期內生式社區發展與社區保護的工作坊」第一天的活動。

 

工作坊的成員包括來自中國政府部門、社福機構、農村代表等。麗江中心理事長鄧儀老師根據自己30年的工作經歷,分別介紹了貴州草海自然保護區管理、內蒙古阿拉善荒漠化治理以及雲南三江並流可持續發展的工作經驗、教訓與反思。通過這30年的實踐,漸漸總結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理念:「生態保護其實就是建立合適的人地關係,社區當地人應該成為社區發展與保護的主體,在之中要建立利益、權利的多贏分配和公共管理機制,使之可持續」。2012年起,他與夥伴們來到雲南三江並流區域,啟動可持續發展計畫專案,透過「內生式社區發展」注重在社區自主、契約精神、民主議事以及公平程序方面的建設,來推動社區實現可持續發展。

位於麗江市九河鄉的河源村海拔約2500公尺左右,村民以白族、納西族為主及其他少數民族,自古以來族人以務農、採集、養蜂為主,自給自足。農民在農業生產之外,可透過「內生式社區發展」的學習,認識社區自主、契約精神、民主議事等,來推動社區發展。

麗江永續發展專案基本概況

麗江中心耿得安接著介紹麗江永續發展專案的基本概況。為解決社區公共管理缺失引起的亂砍濫發、當地人不合理的生產生活方式導致的資源枯竭、自然保護與社區發展的脫節、生態保護的主體錯位等問題,麗江中心在具體的實踐中格外強調社區的主體性。例如在合作過程中,中心要求農民對於專案應有一定比例的出資、出力,提供農民出外參訪的機會,回來進行分享討論摸索專案方向,但不主動幫農民決定「農村要做什麼」,充分尊重村民的自主發展與決定。社區實施了包括社區保護地、村寨銀行、生態農業、社區衛生環境治理、合作社建設、傳統文化與手工藝傳承等項目活動,逐步探索適合社區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村民九年來參加麗江中心在農村專案回顧

為促進工作坊中的實務交流,工作坊邀請了河源村民李玉坤分享自己九年來參加麗江中心在農村中的專案的回顧。李玉坤說道:「村寨銀行是村子裡執行力最強的項目,是一個共同成長的過程,不是靠菁英。農村裡的狀況很複雜,得想辦法平衡內部關係。
比如村子裡少數人是靠砍(村民集体所有的)樹得到利益,你怎麼靠大多數人制衡他們?保護地設在哪裡、村寨銀行誰來管,是一個漫長討論和訓練的過程,主體地位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但至於項目為村子增加多少收入,這件事不好說,因為一個村寨銀行才支持三萬元,但是需要開三四個月的會議,肯定是負值。但是我們的山林確實保護起來了,沒有人故意破壞了,因為我們的思想思維發生了轉變,深入了人心」。而他也從自己的農民身分,肯定了農村的社會價值:「說農民傻、農民窮,這樣的說法是不應該的,當外面的變動劇烈時,真正承載社區穩定的,是農村和農民,這很真實的」。

麗江健康與環境研究中心理事長鄧儀老師總結

麗江健康與環境研究中心理事長鄧儀老師,就內生式社區發展進行了總結:NGO需要明確服務的「界限」以確保社區主體作用的體現,充分相信社區的能力,推動社區在文化、資源、能力方面的內生,來實現社區的可持續發展;並建議與會人員通過工作坊中經驗、案例的分享討論,掌握基本的邏輯與理念,而不是簡單複製工具,希望能夠結合各地社區的情況推動社區的內生與自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