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活動課程集錦
慈心活動課程集錦 2020 / 12 / 04 3605

從中央山脈遷徙到平地,布農族的豆豆與小米,透過不停地種植分享與說故事,保種文化綿延千年。畸零地貧瘠農地種出來的布農豆豆,不僅保留口傳歷史的種子名與故事、採種儀式,面對氣候變遷下的糧食危機,這些種子還有強盛適應力與營養,或許將為人類保留一線生機,然而這些珍貴的種源正快速地消失中…

 

基於保種運動的重要與急迫性,2020年11月19日由中華種苗學會、行政院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與慈心基金會主辦的「談友善農耕、地方遺傳資源維護及應用」研討會上,產官學與民間機構,除了發表地方遺傳資源研究成果,也積極討論各種合作的可能性。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受邀擔任專題演講主持人,慈心花東辦公室詹于諄專員也在會中分享「日韓民間組織的農民種原保存組織推動案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場長及兼任中華種苗學會理事長張定霖,提出參與式留種的方案--與民間合作,建置保種教育與的場域,以及種子分享與交換平台。張定霖表示:「珍貴的種源如果沒有人種植,遲早會消失。」參與式留種的方案,除了盤點作物特性調查,也記錄地方風土與人文資訊。目前國家種源庫是不對一般外人分享,珍貴的種源必須透過不斷分享種源,保存有活力的植株,如果很少人種植,很難長期存在。

農委會種苗改良場場長及兼任中華種苗學會理事長張定霖,提出參與式留種的方案。慈心基金會蘇執行長表示基金會最近針對長期輔導600多位有機與友善的農友,進行留種的普查,更深入探討保種的策略。

以南安的布農豆豆為例,15種的地方種豆豆留在種源庫,將來30份回到原生地,多出來的就可以分享給農民領種。如果珍貴的在地品種,結合農業改良場所復育,透過民間的保種中心,交流、推廣、食農教育,傳遞里山珍貴的種源故事,將保種結合生活,這些種源在民間永續地存在。

花蓮南安保存了二十餘種珍貴的布農族傳統豆豆,當地婦女的家庭菜園成為重要的保種田。研討會場外展出許多地方遺傳資成果。 (種苗改良場保存的種原)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種子保存非常專業,目前台灣雖然有民間組織與非專業保種的小農推動保種,但是如何成立一個常設的種子交換平台,讓許多想要自行留種的人,可以互相交流,這正是慈心致力的目標。蘇執行長表示慈心最近針對長期輔導600多位有機與友善的農友,進行留種的普查,更深入探討保種的策略。

研討會只是開始,未來要如何正確地留種,民間保種技術建構與農民訓練,除了研討會現場的專家學者,也需要邀請更多關心保種議題的民間人士參與,一起投入。透過種它、吃它、分享它,參與式保種形成藏民文化,讓台灣的有機農業的體質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