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未來就是現在,別讓我們的方便成為地球的塑便
支持環保署 2030 全面禁用一次用塑膠吸管、飲料杯、購物袋、免洗餐具政策
環保團體自 2013~2017 年的淨灘結果顯示,塑膠袋、塑膠吸管、免洗餐具和外帶飲料杯的數量一直居高不下,數量佔總體 33.8%,因此,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多所民間團體和環保署協作產出「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進一步針對這四類塑膠製品提出減量時程,預計 2030 年全面禁用。
6 月 21 日,綠色和平基金會等環保團體舉辦「公民團體站出來,臺灣減塑不能等」聯合記者會,共同呼籲政府落實減塑進程。會中透過相關調查研究報告,呈現出當前塑膠廢棄物對於自然環境生態、動物以及人類健康所造成的嚴重威脅,並展示由臺灣海岸散佈之塑膠垃圾製成的「海廢浮世繪」,說明塑膠廢棄物問題並非僅是遠在天邊的研究報告數字,而是已經對於人類、海洋生態乃至整體生存環境產生了真實而不容忽視的影響性,推動源頭減量之相關政策更是刻不容緩。
聯合記者會中,呈現了「海廢浮世繪」展示品,是來自海湧工作室於今年端午連假淨灘所撿拾而得的,包括 1,100 支吸管及其他一次用餐具等,再次證實我們的海洋已經充滿這些用過即丟的塑膠製品。根據台灣國際淨灘行動 ICC 統計,數量最多的八類海洋廢棄物中,就有四類來自一次性塑膠餐具,包括塑膠吸管、免洗餐具、外帶飲料杯及塑膠提袋,佔全部海廢的 33.8%。由於塑膠本身難以分解的特性,不僅造成生態環境的浩劫,裂解後的塑膠微粒更會透過食物鏈、水源等途徑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然而,現行塑膠垃圾的三種最終處置措施:掩埋、焚化、降級回收,皆無法根本解決源頭端大量生產、大量消費所造成的塑膠汙染問題。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員孫瑋孜引用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的研究報告指出,若繼續目前對於塑膠製品的消費習慣而不做出改變,至 2050 年時,海洋中塑膠廢棄物的總重將超過所有海洋魚類的加總,塑膠產品製程中消耗的能源將佔化石燃料總消費量的 30%,並吃掉各國政府 15% 的碳預算註(carbon budget)。
而禁用、限用一次性塑膠製品的政策方向,也已成為各國政府間的共識。英國、美國西雅圖及加州、加拿大溫哥華、蘇格蘭、印度等國及各大城市,皆已開始啟動限用一次性塑膠製品的政策。在臺灣,來自民間的聲音也對國際的減塑潮流相呼應,由多個團體共同發起的「支持 2030 全面禁用一次用塑膠吸管、飲料杯、購物袋、免洗餐具政策」的連署活動,從 3 月開始至今已累積了一萬多的民眾、50多個團體的連署支持。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祕書長陳瑞賓也以今年宜蘭綠色博覽會為例,為期 40 天高達 40 萬人次參與的大型活動,也能成功達到全程無塑的目標,證實減塑不僅在理念上應行,更具現實面的可行性。
記者會最後,由一群純真的孩童,手持美麗海景照片與塑膠垃圾製成的「海廢浮世繪」共同合照,傳達出「我們並非從祖先那邊繼承土地,而是從孩子那邊借來土地」的世代正義理念;同時也呼籲在這個關鍵時刻必須做出改變,為自然環境生態保育、未來世代的發展許下美好願景:從源頭減量開始,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膠產品,共同扭轉未來!
註:各國被允許的碳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