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腳印獎-生產操作組《特優》】 赤科山天心茶園 / 張振浪
農場位置:花蓮縣玉里鎮
綠保作物:青心烏龍茶、金萱茶
保育標的:保育類動物-藍腹鷴
用心經營品牌,一葉一心意,參賽常勝軍
花蓮赤科山天心茶園的好茶連連得獎,拿下2025年世界綠茶大賽金賞獎、第六屆臺灣有機茶分類分級TAGs評鑑5項大獎、新北市有機好茶分類分級評鑑一金四銀獎項。為赤科山好茶再一次在競賽中大放異彩。2024年首次參加全國有機清香球型組比賽,即勇奪特選獎。茶園主人張振浪笑著執壺泡茶,侃侃談著自家創意烘焙的雀舌皇宮茶,已於2023年申請註冊商標權,茶湯色澤、香氣、滋味層次豐富,不遑多讓自家得獎茶。一步步打造自有品牌產品,型塑商品差異化服務,一步一腳印,一葉一心意。
花蓮赤科山天心茶園的好茶連連得獎,張盈潔(左二/張振浪女兒)、張振浪(中)
因病幡然醒悟,耕耘有機綠保田
張振浪年近七旬,從農快一甲子,因生病緣故轉作有機、友善耕作,為赤科山農戶的唯一通過有機、綠保雙標章和歐盟有機驗證的農場。他總是喜歡光腳丫子穿梭茶樹間,踩踏在無毒清淨農地上,隨手拔除雜草,滿眼欣賞觀察茶樹枝葉和樹幹。後有因緣學做茶,做出高貴不貴的高品質茶葉,樂此不疲,滿心輕鬆自在,身體越來越健康。張振浪由衷感謝得病因緣,讓他的從農生命轉了髮夾彎。茶樹生長在海拔高度約一千公尺,時常雲霧繚繞,溫度高低差大,孕育好茶和美麗如畫的赤科山區。碧綠茶樹橫貫在黃澄澄金針花海中,自然風光吸引遊客佇足解憂。赤科山亦是觀光花蓮盛夏期間最佳避暑勝地之一。天心茶園第二代張盈潔辭去銀行金飯碗工作,攜手夫婿李宜辰返鄉承接家業。全家分工合作,李宜宸執掌製茶,張盈潔綜理行銷,母親范秀純掌管廚務,父親張振浪主責園務,成就業績蒸蒸日上的茶園。
總是喜歡光腳丫子穿梭茶樹間,踩踏在無毒清淨農地上。
二代接棒,產業六級化,發揚光大
年輕一輩投入青創行列,鏈結資源,2023 通過 ESG 永續標章,榮獲花蓮體驗遊程金質獎。2024年申請通過台灣特色農業旅遊場域認證。范秀純與張振浪,夫妻二人年歲漸高,已準備把農地種滿金針花,自己看得歡喜,也分享給赤科山的遊客賞景舒心。後來女兒和女婿願意投入學習農業和製茶,回到山上陪伴老人家,同時經營農莊體驗生活,夜間帶客人去萬噸石龜觀星,日復一日堅持在除草、巡田、採茶、製茶…簡單的生活著。家前一方小小菜園,作物多樣化,讓消費者饗用風味餐時,親眼見到產地到餐桌的健康食物,具體實踐減碳和永續農業。第二代有系統的發展茶園六級化產業,慢慢獲得消費大眾的支持,第一代創業者張振浪夫妻看在眼中,感到欣慰無比。
女兒和女婿返鄉接手,開發各種不同農特產品,並經營農莊體驗生活。
開發各種不同農特產品,提供農莊體驗生活。
開發各種不同農特產品。
平日的農莊,卻有滿滿的參訪人潮。
【評審老師講評】
生產銷售紀錄完整、善於行銷。
【補充】花蓮赤科山發展史
赤科山海拔高約800-1000公尺的臺地,日治時期盛產俗稱「赤科仔」的櫸木,日人開採作為槍托。1950年代因八七水災,大量嘉義移民至此,開始種植金針花為經濟作物;為台灣三大產區之一,種植面積約180公頃。1989-1990年開始種植茶葉,初期品種為「青心烏龍」,1994-年引進新品種「臺茶12號-金萱」,從銷售茶菁進而自創品牌,命名「赤科山高山茶」進軍茶葉市場。2007年至今全區種植面積約40公頃。1990年末開始至今舉辦金針花季活動,成功吸引遊客到訪。部分花農轉型經營民宿,社區意識抬頭,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結合歷史與人文特色,朝生態與永續發展前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