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腳印獎-生產操作組《優等》】謝騏合

農場位置:臺南市佳里區

綠保作物:水稻、地瓜

保育標的:保育類動物-環頸雉

謝麒合與林業保育署林華慶署長

 

位於台南佳里農友謝騏合的農場,是一片以善意與堅持灌溉的土地。農場主人秉持「護生」理念,選擇不使用農藥、化學肥料和除草劑,希望讓人與自然、土地與萬物都能和平共生。正因為這樣的堅持,在綠保專員的介紹下,農友得知「綠色保育標章」的理念與自己不謀而合,於是自然地成為綠保的一員。

然而,走上綠保之路並不容易。田間的挑戰一個接著一個,最常見的敵人就是福壽螺。這些粉紅色卵的生物常常一夜之間啃光小秧苗,讓人心疼不已。但農友依然堅持「護生」精神,不使用苦茶粕,而是透過水旱稻輪作與養地方式,讓自然生態重新平衡。除此之外,為了讓土壤更健康,農友從不在田區焚燒稻草,而是保留它作為養分來源,並自製液肥與「KKF菌」,讓微生物能夠在土壤裡穩定繁衍,讓土地恢復生命力。在田間工作多年,農友早已熟悉作物的脾氣。每當病蟲害發生,會先觀察氣候、溫度與濕度變化,分析原因,再選擇最合適的自然防治方式。這樣細心又理性的態度,讓農場在氣候變遷的困難中依然維持穩定收成。

 品質優良的綠色保育地瓜。

 

農友回鄉從農,其實源自一份對家庭的責任與對土地的情感。當時他的父親年事漸高,擔心有天體力不支,於是他毅然放下原本穩定的工作,回到家鄉接手農務。然而,父子之間的理念並非一開始就契合。父親習慣以多年經驗耕作,講求「憑感覺、看天氣」,而他則希望以現代化與系統化的方式經營農場,有規劃、有數據、有紀錄,讓農業在缺工的時代也能更省力、省成本。剛開始的磨合期,幾乎每天都會有爭執。有時為了施肥時間吵,有時為了灌溉方式爭論,但隨著一次又一次的田間討論與實際驗證,雙方漸漸找到平衡。父親的經驗與兒子的創新互相補足,也讓農場的耕作模式更加完善。現在,父子兩人會彼此學習、共同成長。

謝騏合與父親的理念不同,經過一次次溝通漸漸取得平衡。

 

面對氣候變遷與極端天氣,許多農友感嘆收成越來越不穩定,但他們父子卻能在波動中維持穩定產量。這不只是運氣,而是長年累積的觀察與經驗。農友細心記錄每一季的耕作方式,根據氣候變化做出微調,讓土地適應環境,而不是強迫環境屈服。這份對自然的尊重,正是農場的精神所在—以慈悲為根,讓善意成長。

在不穩定的氣候下能穩定成長,靠的是長期觀察紀錄,累積經驗,隨機應變。

 

如今的農場,不僅是生產農作物的地方,更是一個推廣友善耕作、傳遞永續理念的基地。謝騏合希望未來能透過教育與導覽,讓更多人了解綠色保育的價值,也希望能帶動更多青年返鄉務農,一起實踐對土地的承諾。在這片土地上,每一株秧苗、每一滴汗水,都代表著「農友」的精神:不只是種田,而是與大自然共生共榮的修行。

謝騏合希望能透過教育與導覽,讓更多人了解綠色保育的價值,帶動更多青年返鄉。

【評審老師講評】

田間紀錄詳細、防治觀念及資材使用適當,可以多紀錄田間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