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大地

慈心大地單元

第7期 2010 / 07 / 01 2460

森林能有效減緩全球暖化速度,且可提供我們與諸多生物生存所需、豐富我們的生活。那麼保護既有的森林以及新造林,便成了未來前進的方向。

森林是由一棵又一棵樹聚集而成,就讓我們從種植一棵又一棵樹開始,從家庭、社區、學校、國家,到全世界;讓一棵又一棵樹,形成一片又一片森林,以滿島豐富的綠意,翻轉危脆的國土,重現蓊鬱的福爾摩莎!

綠蔭妝點滿山林-方志標

方志標

一株株筆直的肖楠、烏心石……矗立在嘉義縣中埔鄉的石梯山頭上方,這一大片青翠的樹林,是有機農友方志標家族,在政府未推出造林獎勵的年代就已栽種了。

當年,已學佛的方志標以種檳榔對自身、對環境不好,而且種樹可以淨化空氣、保護大地為由,建議父親方文瑞造林。身為長兄的方文瑞還說服弟弟們一起投入造林行列。方志標說:「我們家族造林的總面積僅十幾公頃,對整個大地環境的保護仍微不足道,如果有更多人來造善業,為地球盡心力,相信光復大地的日子,指日可待」。

那是一個大雨夾雜著小雨的日子,方志標帶著慈心義工來到位於石梯山頭的林場,因造林的年代不同,林場兩塊地呈現不同的風貌。其中一塊林地是肖楠、烏心石挺直地向陽生長,林間則是「中空」景象,高大扶疏的樹葉阻隔了陽光,導致地表的植物、草被稀疏。初造林時,他因經驗不足,領取單一樹苗就種了,這樣的林相卻成了另一種「範本」。另一塊地,除了肖楠、烏心石,還增添了桃花心木、毛柿、紅木、筆筒樹及藥草等多樣林木,參差的樹木、豐富的層次感,在大雨傾瀉時,雨的力道先被層層葉片減緩,再慢慢流入海棉般吸附雨水的土地或溝渠,發揮森林水土保持的功能。

造林已18年的方志標說,從門外漢一路走來,他覺得,大面積單一的樹種可能是基於經濟的因素,但比較不符合大自然規則。樹種的選擇必須本土化、多樣化,樹林才有高低的層次感。「師法自然、學習自然」,林間的生態更加豐富。他舉例,大面積單一樹林,雖然可以淨化空氣、

涵養水源、保護表土,但畢竟仍有遺憾,因為所栽種的日本烏心石已出現枯萎死亡現象,而混淆樹林的台灣烏心石仍生機盎然。他希望把過去造林的經驗,提供新造林者參考。

林場邊潺潺的溪流聲,仍終年有水,溪水清澈,樹林默默發揮節流蓄水的功能,不似有些河川,大雨一來就泥沙混濁,冬季則乾枯無水;過去山上下大雨,山下民眾仍有時間逃跑。如今,因林木被砍伐,大雨直洩而下,一發現危險已來不及了。

造林的收入微薄,工作艱苦,但也享受許多樂趣,不論刮風下雨、四季變化、不分晝夜,樹木仍持續地成長,幾年後,還驚喜地發現「哇!它這麼大了!」


先學愛樹再種樹-馮豐隆

馮豐隆  

談到樹,興大森林系教授馮豐隆發表論文無數,但他最愛講的卻是如何將樹玩出創意、樹的可愛、樹的美及樹的傳說。聽他說樹,趣味橫生。他是打從心底愛樹。「種樹不是時尚。要種之前,先懂它。」因為,只有透過了解,才不會將樹過度物化,「種幾棵樹,或許無法挽回過度開發的混亂失序,但至少可以為自己守住一片自然生態,」馮豐隆真誠流露對樹的浪漫。

嘉義鄉下長大的孩子,少不了爬樹這童年回憶,「樹上、樹下的動物和昆蟲,就是我最好的玩伴,」馮豐隆從此和樹結下了不解之緣,對大自然的熱愛,成為他教授森林生態經營管理的養分。他在辦公室保留不少樹木的種子、枝葉……,宛如是童玩百寶箱。「森林就是最好的遊樂場,」他抓起一把大葉桃花心木的種子往上一拋,有如螺旋槳般滑行,剎是可愛,吸睛作用百分百。

那,桃花心木的樹枝有何用途?答案是,「哈利波特的魔杖。還有,堅硬密實的材質可當上等傢俱。」馮豐隆使出渾身解數,讓人認識樹的形狀、特性、用途……,帶領訪客一起觀察、了解樹,隨著對樹產生情感。

因為,樹木不僅扮演大自然與人類的生態守護者,也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在氣候變遷之刻,種樹更顯重要。他解釋,「一小撮加一小撮,樹就成林而發揮小生態功能,物種、生育保存。」不過,種樹不要為流行而種,得先考慮什麼樣的環境適合種什麼樹,不能硬把山上的檜木移來平地種。此外,單一林相雖可追求高收益,卻無法發揮森林自然體系,也不符合現代需求。

「混淆林有很多層次,具生物多樣性功能。」馮豐隆認為人造林彌補原始林的速度應再加快,好好反省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種樹,要順勢而為。從小樹開始融入當地,並得多種一些。」

馮豐隆指著校園,沿磁磚舖面縫隙而生成方形根的孟加拉榕解釋:「樹自己會尋找生命出口,但若失敗就會死亡。」台灣這種不懂樹而造成問題的情況普遍,尤其常以美觀為由,卻沒給樹足夠的生長空間,一定要多觀察、思考,種樹之前了解自己為何喜歡,才能接納它們。中興湖畔一棵最大的菩提樹是他的最愛之一,「沒有修剪,最美,圓熟完整,」馮教授看著它安然微笑,專注所學,希望自己能如那菩提樹般自然突破,終生成長。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陳榮三

陳榮三

走一趟竹山林場,蓊鬱的樹林、清新的空氣,讓人忍不住深深吸一口氣,踩在鬆軟的落葉上,不時傳來蟬鳴鳥叫與蛙聲,更令人心曠神怡。竹山林場佔地六公頃多,原是一片荒蕪的雜木林,在一因緣下,由學園藝的陳榮三接下照顧任務,經過十四年的努力經營,才有如今綠蔭盎然的大片林場。

這塊都市近郊的淺山山坡地,多年來未曾生產經濟作物,蕪蔓龐雜,蔓澤蘭幾乎映蔽了殘存的桂竹、麻竹及自生的山洋麻、江某(鴨腳木)等材質不佳的雜木,林相非常零亂,讓人感覺就是荒郊野外。有多年園藝景觀經驗的陳榮三決定人工造林,選擇優良的造林樹種,希望將森林園藝化,讓來到這裡的人能看到美麗的森林景觀,徜徉於山林之中,呼吸新鮮的空氣、釋放工作的壓力,更能帶來林產的經濟效益。

決定要造林之後,陳榮三向南投縣政府提出山坡地造林申請,縣政府除了提供樹苗外,也補助造林費用。陳榮三僱工種樹,之後還得除草、除蔓藤悉心照顧,否則小樹苗就會埋沒在荒煙漫草之中。當小樹漸漸成林,美麗的林相慢慢呈現。幾年後,南投縣政府主動表揚造林有功,頒獎狀給陳榮三,原來縣政府每年都會派人到林場查看,他們覺得這片林場實至名歸,真心在造林,而陳榮三只想到造林對還境的好處,默默地認真做就是了。

在選擇樹種時,陳榮三做了多方考量,栽種的樹苗,不但要具有林產的經濟價值,還要保留一些原生樹種,所以選擇了台灣櫸木、桃花心木、烏心石、台灣肖楠,這些樹木質地堅實屬於一級木,將來可用於建築、家俱;大葉楠、楓香、毛柿、蘭嶼肉荳蔻等,樹形優雅,具有景觀效果,肉荳蔻的果實更是上等的香料,亦可作中藥材。

辛苦的經營終於有了成效,生態豐富了,村人也常來此地登山、運動、健行,更有人主動在路邊種花,周邊環境更清幽了,陳榮三說:「這些樹長成可用之材需要20~30年,或許自己受用不到,但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能把一切的美好和別人分享,不就是當初承擔造林的發心嗎?」


樹總跟著我走-王才義

王才義

六月的興大中興湖畔,清風徐來,樹影婆娑,園藝系副教授王才義親切地向訪客訴說樹的故事,「這是十五年前從清大移植過來,」他指著研究室旁邊數棵白雞油(光臘樹)和紅雞油(台灣櫸木)解釋:「有了第一顆種子,樹自然就綿綿不絕。種樹,不難。」現在,興大樹林成蔭,種樹的王才義不掩得意。

即將在暑假退休的王才義,專長是蘭花研究,但熱愛以森林方法經營園藝,在興大種了四十年的樹,「用園藝在大地作畫就是森林園藝,」他一再強調,「不必刻意造作,多看『天書』,向大自然學習。」

他二度提及<種樹的男人>這本書,主角風雨無阻每天種下一百粒橡實,在樹木一批批成長的同時,乾旱的高地漸漸恢復生機,甚至重新甦醒,成為一片自然森林。

「森林園藝是出於自心的管理,是生物農業、生態農業,」所以,王才義種樹不犁地,讓種子或樹苗自己找到最好的歸宿,且不是一棵一棵種,而是成批的種,「樹,得有同伴才行。」在他的研究室旁有一森林苗圃,模仿亞熱帶雨林規劃,觀賞樹、果樹、花園、菜圃均自成一格,甚至還有來自北美,連王老師都不知其名的樹種。很多種子都是風帶來的,經過大自然選拔、淘汰再自育長成。

王才義在此不除草、不清落葉,連石頭都當成是植物的肥料,讓森林自給自足。其中金露花圓潤晶瑩的果實亮眼奪目,卻是招待蜂、蝶的美食;楊桃則送給鳥吃。「感謝牠們幫忙授粉,」把大自然融入生活的他,是位虔誠的佛教徒。但是,如果一切都強調自然,那有人為干預嗎?「當然有人為干預,可是得用自然法則。」王才義舉例,要抑制牧草生長過快,就種茉莉花同牧草競爭,花瓣還可當香片;野草割不完,就種生命力強的黃金葛來杯葛野草生路。

他又說,種樹、修剪或遷移的季節、時機要對,地點也要對,不能隨興的種。又如澆水,澆得恰到好處才可令植物也能自行尋找水分,根越紮越深,愈來愈茁壯,否則愛之適足以害之。而且十年以上的樹就不該砍伐,否則就是「乞丐趕廟公」,因此王才義只用手鋸伐木,珍惜人與樹間的情感,那是一種學者的堅持。

王老師在森林苗圃看著樹木一直長,他有著極為深沈的感動和莫名的喜悅,也給自己更大的信心和毅力。「樹總跟著我走,我走到那裡,那兒就有樹。」愛樹的他,退而不休,仍用園藝在大地鮮活地勾勒植樹成林的夢想。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