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保故事
綠保故事 2023 / 10 / 19 1487

新防治管理技術試驗成效斐然

慈心基金會在官田推動綠色保育標章13年,陪伴農友以友善耕作方式,維持菱角田的優質水域,提供水雉良好的棲息環境,並結合友善大地、里仁公司等通路,收購安全的綠保菱角提供給消費者,建立生產與生態和諧共榮的範例。

近年來為提升菱角的品質與產量,爭取消費者的支持並增進農民收益,因此進行包括植保機噴灑枯草桿菌,引進光合菌等試驗,都有達到相對成效,今年則邀請農業部臺南農業改良場的黃瑞彰博士前來指導,採用的是IPM(菱角整合性綜合防治)管理,檢測田區土壤後,針對問題進行改善。

今年參加試驗的農友有9位,面積2.4公頃,經過黃瑞彰博士細心的指導,以及農友用心的操作,成效斐然。四角菱於端午節前後陸續採收,試驗區平均產量較對照區高55 %,在今年10月4日舉辦此觀摩會,希望提供給更多的菱農參考,一起投入友善耕作的行列。

 

友善菱田喜見赤蛙蹤跡 水雉穩定成長

一開始臺南農業改良場羅正宗場長說到,種植友善菱角對水雉的助益,而改良場也很樂意提供技術支援,來增進菱角的品質與產量,兼顧生產與生態。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薛美莉組長則提到,今年在綠保菱角田發現保育類的台北赤蛙,真是讓人驚喜。慈心基金會蘇慕容執行長則表示,有農友的堅持努力,水雉也從2百多隻成長到2千多隻,都顯示出推動綠色保育的成效。

臺南農業改良場羅正宗場長(左一)感謝農友友善耕作護水雉,改良場很樂意支援技術。慈心基金會蘇慕容執行長(中)也感謝農友的堅持,水雉平穩成長。

 

接著由三位臺南改良場的研究人員就菱角的友善栽培、病蟲與肥培管理做報告。黃涵靈助理研究員指出,要達成良好的栽培管理,須先瞭解菱角的生長機制、適合栽植的月份與環境,其次才是肥培與病蟲害管理。選擇優良適地的種源,耕作時觀察生長狀況調整水位、培育健康強壯的植株最為優先。

張淳淳助理研究員則提到,預防重於治療,依照作物的特性去調整環境。種植時就使用好的微生物資材,用好菌來取代環境中的病原菌,預防菱角病害(白絹病、炭疽病)。如果已經有菱角生病了,病株要勤勞的清掉,以免擴散。

 

從「土」做起 擴展眾人友善力量

黃瑞彰博士則對土壤及施肥管理做指導,一切從「土」(台語:頭)做起,有健康的土壤,才有健康的作物。依據九位試驗田農友的土壤分析報告,透由IPM(菱角整合性綜合防治)管理來對症下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與酸鹼性,讓菱角植株生長健康,減少病蟲害發生,產量也有明顯的提升,農友持續友善耕作的信心也更加堅定。

農業部臺南農業改良場的黃瑞彰博士技術指導成效頗佳,希望更多農友投入友善耕作行列。

 

進到示範田區,可以看到菱角葉子長得非常旺盛,菱盤健康果實多且大,農友黃文川笑著說,以前3個菱角,有2個爛果或裂果,今年則是偶而看到,所以產量至少增加了三成,都要感謝臺南改良場與黃博士的細心指導,有專家的陪伴與教授,讓這群綠保農友更加安心。

 

最後,羅正宗場長也邀請農友說,有這樣的技術與環境,若想要投入友善耕作的人,可以找慈心基金會,基金會一定會全力陪伴。黃瑞彰博士則建議成立友善菱角合作社,可以凝聚眾人的力量,讓這樣的善業能夠擴大,讓生產、生態與生活共榮的願景,能從官田向外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