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保故事
綠保故事 2021 / 11 / 19 1101

「你喜歡在這裡玩嗎?」

「喜歡,我常常堆沙子。」

人們常說,小孩子的心情是最真實也最珍貴的寶藏。在大榮花園裡長大的小女孩,拍拍手上的沙,繼續跟著祖母黃日春前往下一個地方。

「會叫做花園,是因為最一開始種了兩千多株的玫瑰花,但因為我不想灑農藥,沒多久花就被蟲吃光光了。」回憶起那段被自然環境「教育」但仍充滿傻勁的日子,黃日春的臉上沒有陰霾,只有如同她的名字般,宛如春天太陽的笑容。

黃日春希望每一個生命都可以在大榮花園找到棲息的地方

 

「後來我開始種不同的植物,有毒的也都種,在解說的時候會提醒大家不要去碰,但我不會想把它們移除,它們也是生態的一部分。」如同原住民對大自然的認識一樣,每一種生命的存在都是有意義的。在大榮花園中,有一種有毒植物還特別受到歡迎。

「那邊我種了幾棵痲瘋樹,雖然有毒,但是它葉子的汁液裡有皂素,我會請訪客剪一段竹子當天然吸管,沾著汁液吹泡泡,所以很多來過我花園的人,不一定會記得它叫痲瘋樹,但都記得它叫泡泡樹。」

這個約一甲六的花園,就是許多都市人的生態入門小學堂,在短短兩小時中,由黃日春擔任導遊,信手拈來地介紹舉目所及的動植物寶藏。「保守估計,我這裡一整年可看到七十種以上的鳥類,而且全年都有植物開花結果。」

走在花園中,黃日春彷彿行動生物字典,走到哪說到哪,「你看這棵是胭脂樹,果實的汁液就是古時候姑娘用的化妝品。」「這棵是月季花,是玫瑰的一種,它的花苞曬乾後可以拿來泡茶。」「這是紫花藿香薊,以前小朋友出門放牛都要走很遠,想上廁所都要就地解決,這時候就會找找附近有沒有這種葉子,摸起來很軟對不對?拿來擦屁屁剛剛好。」

痲瘋樹有毒,但葉子的汁液有皂素,可吹出天然泡泡。被黃日春戲稱為「泡泡樹」的痲瘋樹葉汁液,可以吹出天然的泡泡。

 

去做 做久了就會了

現在能輕鬆回答參訪者大小問題的她,也是經過一番實戰磨練才有如此的好身手。「我以前看到所有的蝶類都叫蝴蝶」,走進一個不起眼的貨櫃屋,卻在點燈後彷彿進入了收藏家的寶庫。

一盒又一盒的昆蟲標本和美麗的動植物圖片,讓只有日光燈照亮的屋內看起來閃閃發光。

「我大兒子十歲那年,因為暑假作業的關係,我們每天都到附近的郊山找昆蟲,孩子一直東問西問,但我們夫婦只說得出那是蜜蜂啊、那是蟲啊之類的答案,後來我們就決定開始一邊抓蟲一邊研究。」

這一研究下去不得了,夫婦倆不只拿著書認識這些動植物,更透過自學將採集來的昆蟲製成一盒盒標本,「原本買了福馬林,後來一查資料才發現福馬林好可怕,擔心被小孩子拿去玩,趕快藏起來。後來發現有乾燥箱可以烘乾,就慢慢累積出這一貨櫃的規模。」

大小動物都把這裡當成自己的家貨櫃的昆蟲標本和美麗的動植物圖片,是和孩子們的田野記憶。

 

這些充滿了一九九二~九三年間回憶的標本,其實都讓黃日春印象深刻,但說到一定會向訪客介紹的,「那就是這盒蜜蜂了。」盒中有蜂巢,巢中有蜂蛹,周圍還排布著不同大小的蜜蜂,像是把蜜蜂的一生都濃縮保留在這裡。

「除了標本,我冷凍庫裡面也有蜂巢,不是我不喜歡它們,而是有一些蜂巢長得比較矮,會擔心小朋友訪客驚嚇到牠們、被叮咬。但如果長在高的地方,我就不會管它。」

但除了因為安全問題被移除的蜂巢,走在田埂間那一地的蝸牛殼,倒是更常被誤會是黃日春「有計畫移除」的結果。「有客人會問,怎麼會有這麼多蝸牛殼,是不是你們把裡面的肉吃完,然後把殼丟在地上當肥料?」

訪客天馬行空的想像讓她啼笑皆非。「不過有注意到也很棒,剛好可以介紹我們這裡的螢火蟲。」

原來這一地的殘渣剩屑,都是螢火蟲幼蟲的傑作,「我們也很感謝螢火蟲,如果沒有牠們,我們種的菜可能會剩更少。」

 泛黃的照片,仍保留著孩子們當時當刻的燦爛笑容。

 

能吃到我種的東西 是那個人的福氣

原來花園不只是花園,也是菜園。從草木茂盛的花園深入,會發現一片平坦的菜圃在眼前展開,黃日春的媳婦正蹲在園裡補菜苗。「其實這些菜是她說想種才種的。」她微笑看著埋頭苦種的身影,「現在大概有五分地用來種菜,但被蟲吃掉的、被水泡壞掉的比種起來的還多很多。」

懷抱著什麼都種種看的心情,黃日春到苗場買了許多種類的菜苗,「被其他農友說,哇!你地這麼大喔,種這麼多,那你藥要用很多種吼,不麻煩嗎?我回他,我不用藥,他就很驚訝,你不用藥怎麼種得起來?我就老實回答說真的不好種,但能吃到我種的東西,是那個人的福氣。」

日曆上記錄每日農事種植與出貨日程點滴。福祿桐是黃日春最推薦的綠籬植物。

 

面對和自然競賽總是居於下風的種菜經驗,黃日春仍然正面看待,「現在花蓮市農會超市有一櫃專門讓小農放產品的區域,我們收多少就擺多少。」她不僅希望透過包裝上的標示,讓消費者更了解綠色保育的概念,也透過作物本身吸引更多人注意,「像我們有種白茄子,在原住民的觀念中它是一種很好的食療食材,雖然我們收成不多,但每次只要上架都會很快被買走。」

現在黃日春經營菜園,彷彿回到了當年做標本時,那段邊做邊學的時光。「像我們在種東西,不會把同一種作物密集的種在一起,而是會交錯種。像蔥就是很好的忌避植物,我們就把蔥種在兩排菜苗中間。我們也會在草莓苗旁邊種蜜源植物,吸引蜜蜂來授粉。」

當這些知識慢慢累積,菜園巡禮又變成大榮花園的一項新特色。

 少見的白茄子一上架就被買走紅茄,又稱南瓜茄、車輪苦瓜。

 

會認 會吃 也會種

「每個來我這邊的遊客,都一定會讓他們嘗試一個東西──玉米筍,為什麼是玉米筍呢?因為玉米種不起來。」由於成熟的甜玉米總是不乏喜歡前來光顧的「客戶」,黃日春遂退而求其次採收玉米筍,「我會讓他們先自己採,再剝開當場吃,這可能是大家到現在這個歲數,吃過最好吃的玉米筍。」

能吃到是福氣。

而這個菜園,也讓不少都市小孩,第一次看到食物的完整長相,「曾有個小朋友看著我們介紹芭樂,一直說芭樂才不是長這樣,我就問他不然長怎樣?他說,家裡的芭樂是月亮型的。」

這裡是花園,也是菜園,也兼具教育農場功能。花園有許多野生果樹。

這些說也說不完的故事,讓黃日春思考大榮花園轉型食農教育的可能性,「不只告訴大家怎麼認、怎麼吃,還告訴大家怎麼種。」若有團體客造訪,一定會特地跟菜販索取鳳梨的蒂頭,「我會讓遊客種,也鼓勵他們回家種,但我也會提醒,種是一定種得出來,但要有耐心等上一年八個月。」

不過,她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盡快找出適地適種的作物種類,讓滿懷熱情的媳婦能逐漸獲得穩定的收入,「對年輕人來說,這樣才做得長、做得久。」

 

※文章來源:綠色保育農業故事《我們的友善 他們的家》

 

 

田秘密

【福祿桐】

原本黃日春選擇種樹作為隔離帶,但日子久了,樹根會長到鄰田裡去,也可能遮蔽鄰田作物的陽光,後來獲得建議,改種植灌木科的福祿桐。

福祿桐是一種栽培容易,樹形優美的觀葉植物。可扦插於整地鬆土後的田園,稍壓緊園土,澆水濕潤,露地育苗即可。因為樹質較軟,容易鋸斷,具有較佳的調整彈性,是黃日春最推薦的隔離帶植物。

【忌避作物】

忌避作物用白話文解釋,就是能讓某些昆蟲避讓遠走的作物。例如萬壽菊的根會分泌一些物質,驅離害蟲;或是利用種植大蒜和其他蔥科作物忌避蚜蟲等等,是生態農法喜歡種植在不同作物間的「緩衝帶」。

運用作物間「相生相剋」原理,所形成的有利於作物生長的耕作體制,被稱為「共榮作物栽培法」,而忌避法便是農友常使用的一種方式,亦有助於增加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

綠保好朋友

【花蓮市農會超市】

花蓮農會超市約從二O一二年開始,開放櫃位供在地小農擺放販售自家作物,包裝上有清楚的生產履歷及農法介紹供消費者參考。二O一七年黃日春加入櫃位銷售,即使一天的產量只有兩包菜,也要親送到超市,無論再微小的可能,都希望能與消費者分享健康且有助於保育生態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