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大地

慈心大地單元

第33期 2017 / 01 / 16 3550

 

慈心驗證 誠信、公正、嚴謹

當有機的接受度變高,真假的信任問題隨之而來。1997年起,農業改良場開始辦理驗證,但魚目混珠的情況時有所聞,直到2009年新制上路,非經驗證通過不可擅自標示為「有機」,才穩定了市場秩序。

慈心也隨著社會需求,不斷向國內外前輩取經並培訓人員,投入大量人力與心力陪伴農友轉型,如今已跨足國際,並成為全國最大的有機驗證機構。

2011年農委會表揚有機農業績優單位及人員。 

從「良心驗證」開始

走過洞洞菜與五爪胡蘿蔔的摸索期,於1997年成立基金會,農友也日漸增加,查驗成了重要工作。當時台灣並無具公信力的驗證制度,慈心借助學界專家擬出一張只有八個查核項目的查驗單,判定環境水源是否受汙染,農友是否有理念,將作物分為有機、準有機(兩級)及安全四級,但這種主觀居多的查核方式不夠嚴謹,還是要靠農友自律。

1999年起,農戶若要申請慈心驗證標章,一定要參加兩天的「慈心耕者研習會」。學習驗證規則並了解基金會宗旨,體認從事有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業,查驗是協助發現缺失,最重要是自己的「良心驗證」。

「全國有機驗證面積最大」邁向國際化

初期的傻勁需要後期的專業輔助,2002年慈心聘請有機界專家學者成立「教育及技術諮詢小組」。2003年授證為驗證機構,擴大服務格局。為因應政策及與國際接軌,當時是驗證專員的蘇慕容執行長,參加了「美國獨立有機查驗員協會」國外講師來台舉辦的查驗員訓練後,依歐美有機驗證規章的嚴謹度與精神,參酌國情,修改成143題14頁的訪查表,讓查驗趨於嚴謹,但複雜的表單,讓查驗員與農友歷經了一段艱辛的適應期。

2004年舉辦首屆查驗員培訓,及格後安排見習與查驗,經考核才能成為正式查驗員,至此,輔導員與查驗員角色需分開,以維公正客觀,並於2008年增設「產業服務」。2010年正式向美國農業部申請USDA有機農產品認證,2011年成立「慈心有機驗證股份有限公司」,並以「有機驗證面積最大」獲得農委會表揚,2011年起陸續取得美國、德國、大陸有機查驗員資格,驗證業務跨入國際化。

乘載著眾人的期許與創辦人  日常老和尚「光復大地、淨化人心」的心願,慈心人的責任更重了!

查驗員-消費者的眼目,農民的諍友

早期查驗員也兼任輔導員,是「警察」也是農民的朋友,角色上很難拿捏,太嚴怕農友感覺要求太高,太寬又有風險。基金會董事長賴錫源提醒查驗員要秉持「己立立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心去幫助農友提升,多教導相關法規,有違法嫌疑時要勸導、警告,再不改才撤除其資格。

在雙重身分多重責任下,查驗員不斷地在各地的農場裡奔波,與農友共同編寫出一個個既緊張又溫馨的有機故事。

一起找出問題、解決問題

驗證人員嚴謹認真的態度令農友十分敬畏,但又是有機道路上忠實的朋友。

農友沈重庚描述某次查驗的情形:「約好八點查驗,一早七點四十五分人員就開始查,田裡看完、看進出貨帳單,邊看邊問、採樣兼照相,十一點多進入討論;只接受茶水招待,中午他們拿出自備的餐點,婉拒供餐;忙到下午一點多,說明清楚,讓我畫押了才離開。」

1996年,木瓜被毒物試驗所檢測出含「二硫代胺基甲酸鹽」,但他完全是依照有機耕作標準,內心備受打擊,然而當時的慈心輔導員廖立民說:「我相信農民,我們一起來找出問題、解決問題。」後來自己找資料證明是木瓜種籽原本就含有此成分,真相大白。慈心輔導員溫暖的一句話,讓他有了前行的力量。 

三十個鐘頭 一千公里路

慈心第一位查驗員徐福松與農友搏感情。(左一)

2001年,四個有機米產銷班提出驗證的申請,驗證事業有了快速的進展。

產銷班大多只有班長了解有機理念,輔導班員是件吃重的工作,慈心第一位查驗員徐福松負責花蓮銀川米產銷班,當時有80甲土地,45位農友,三個月需複勘一次,農忙時一個月要跑三回,最高紀錄一次行駛一千多公里,整整開了30個鐘頭。

最初農友把他當成「糾察隊」,幾個月後,建立了情誼和信心,某位班員的水稻田病蟲害嚴重,有人勸他放棄驗證,噴點農藥保住收成。農友搖搖頭說:「不行啦!慈心的朋友對我那麼好,我若放棄的話,對不起他們!」

曾經有位農友噴農藥當場被發現,取消驗證,但徐福松每次到花蓮,仍不忘去看望鼓勵他。查驗員的嚴謹與朋友般的關懷,讓農友在有機的路上不寂寞。

 

下一頁